筒瓦作為傳統建筑材料,存儲不當易導致破損、變形、污染等問題,影響后續使用效果。以下是筒瓦存儲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針對性解決辦法,結合材質特性與倉儲管理要點展開說明:
一、破損與斷裂問題
常見原因
堆疊方式不當:多層堆疊時未設置緩沖層,底部筒瓦受重壓導致弧面開裂;
搬運碰撞:吊裝或人工搬運時未固定,瓦片邊緣與硬物撞擊;
地面不平整:存儲地面凹凸不平,筒瓦受力不均產生暗裂。
解決辦法
規范堆疊方式
底層處理:地面鋪設10-15cm厚的平整墊層(如木板、混凝土預制板),確保承重均勻;
層間緩沖:每堆疊5-8層筒瓦,鋪設一層柔韌材料(草墊、氣泡膜或軟木板),避免瓦片直接接觸;
堆疊高度:單層堆放高度不超過1.5米,弧形口朝上(凸面朝下),呈“品”字形交錯排列,增強穩定性。
搬運防護
采用專用竹制或橡膠夾具固定瓦片,人工搬運時需兩人平抬,禁止單手提拿;機械吊裝時用網兜或托盤裝載,底部墊海綿防滑。
二、受潮與泛堿問題
常見原因
環境濕度高:存儲于潮濕倉庫或露天堆放,雨水、露水滲入瓦片孔隙,導致內部黏土基質受潮軟化,表面生成白色堿斑(泛堿);
通風不良:倉儲空間密閉,潮氣無法散發,加速筒瓦吸水。
解決辦法
防潮環境搭建
地面防潮:墊高存儲區,底部架空30cm以上(可用磚砌體或金屬支架),鋪設防水薄膜隔絕地氣;
通風設計:倉庫設置通風百葉窗或排風扇,保持空氣流通,濕度控制在60%以下(可安裝濕度計監測);
露天存儲覆蓋:若臨時露天存放,需用防水篷布完全覆蓋,篷布邊緣用沙袋壓實,避免雨水滲入,且頂部需傾斜設置,防止積水。
泛堿處理
若已出現泛堿,用1:10稀釋的白醋水(弱酸性)擦拭表面,中和堿性物質,再用清水沖洗并晾干,存儲前確保瓦片含水率<8%(可用含水率檢測儀測量)。
三、污染與雜物堆積
常見原因
露天存放暴露:灰塵、落葉、鳥糞等雜物堆積在瓦片表面,長期殘留形成頑固污漬;
與其他材料混存:與水泥、油漆等建材混放,導致筒瓦被污染(如水泥漿滲入孔隙、油漆滴落難以清除)。
解決辦法
分區存儲管理
筒瓦單獨存放于封閉倉庫或專用區域,遠離水泥、化工材料等污染源;
存儲區周邊定期清掃,避免落葉、沙土堆積,露天存儲時頂部覆蓋防塵網。
污染清理要點
日常清潔:用軟毛刷定期清掃瓦片表面浮塵,遇到鳥糞、樹脂等污漬,用濕海綿蘸中性清潔劑輕擦,禁止使用鋼絲球等硬物刮擦;
水泥漿處理:若不慎沾染水泥,需在漿體未硬化前用竹片輕輕刮除,硬化后用1:50檸檬酸溶液軟化表面,再用軟布擦拭,避免損傷釉面(若為素面筒瓦,需謹慎使用酸性溶液)。
四、變形與尺寸偏差問題
常見原因
高溫烘烤:存儲環境靠近熱源(如鍋爐房、陽光直射的露天場地),筒瓦受熱不均導致弧形變形;
長期重壓:堆疊過高或頂部放置重物,擠壓筒瓦弧面使其弧度改變。
解決辦法
溫控與避光存儲
倉庫溫度控制在5-35℃,遠離熱源設備,露天存放時搭建遮陽棚,避免陽光直射(尤其夏季高溫時段);
冬季若倉庫溫度低于0℃,需在存儲區覆蓋保溫氈,防止瓦片內部水分結冰膨脹導致變形。
承重控制
堆疊時頂部禁止放置任何重物,且每堆之間預留50cm通道,便于檢查和搬運,避免人員或設備碰撞堆垛。
五、標識混亂與取用不便
常見原因
未分類標識:不同規格、批次的筒瓦混放,取用時裝錯或誤用;
堆放無序:搬運后未及時歸位,導致存儲區混亂,增加瓦片損傷風險。
解決辦法
分類與標識管理
按尺寸(長度、弧度)、釉面類型(有釉/素面)、顏色分區堆放,每堆懸掛清晰標識牌(注明規格、數量、批次);
對特殊造型的筒瓦(如脊瓦、檐口瓦)單獨存放,并用醒目顏色標記。
存取流程規范
遵循“先進先出”原則,從堆垛側面有序取用,禁止從頂部抽拿導致下層瓦片滑落;搬運后及時整理堆垛,確保穩固性。
六、長期存儲的特殊維護
問題風險
長期存放(超過6個月)可能導致瓦片受潮發霉、釉面光澤度下降,或因材質自然老化出現細微裂紋。
維護措施
定期檢查:每季度巡查一次,重點查看堆垛是否傾斜、瓦片表面是否有霉變或裂紋,發現問題及時翻垛處理;
預防性養護:對素面筒瓦,可在存儲前噴涂一層薄質硅基保護劑(防水透氣),減少潮氣滲入;有釉筒瓦則用軟布擦拭釉面,保持光澤。
總結:筒瓦存儲核心原則
防破損:規范堆疊、緩沖保護、輕搬輕放;
防潮堿:控制濕度、隔離地氣、通風干燥;
防污染:分區存放、定期清潔、遠離污染源;
防變形:溫控避光、限高承重、避免擠壓。
通過以上措施,可有效降低筒瓦存儲損耗,確保其性能與外觀在使用時保持良好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