筒瓦作為琉璃瓦的常見類型,因其弧形結構和安裝方式的特殊性,存儲時需特別注意防破損、防變形及環境適應性。以下是筒瓦存儲的核心注意事項,從堆放方式、環境控制、防護措施、管理規范等方面展開說明:
一、堆放方式與支撐要求
1.豎向堆放為主,避免橫向擠壓
正確方式:筒瓦應豎直或斜靠在專用貨架/支架上,保持弧度方向垂直于地面,單個堆垛寬度不超過2米,高度不超過2米(需分層設置水平支撐)。
錯誤示范:橫向平鋪堆疊易導致底部瓦片因承重過大而開裂,或因弧度擠壓導致釉面磨損。
2.使用定制化支架或分隔材料
金屬/木質支架:支架需根據筒瓦弧度設計卡槽(深度≥筒瓦高度的1/3),確保瓦片穩定不晃動。
柔性分隔:每片筒瓦之間用軟質材料(如泡沫板、橡膠墊)分隔,避免釉面直接摩擦產生劃痕或崩角。
托盤固定:若使用托盤堆放,需用尼龍帶或打包帶將筒瓦與托盤捆綁固定,防止搬運時傾倒。
3.異形件單獨存放
筒瓦配套的封頭瓦、檐口瓦等異形件,需用定制化木箱或塑料盒單獨存放,內部填充氣泡膜或珍珠棉,避免因形狀不規則導致碰撞破損。
二、環境控制要點
1.濕度嚴格管控(關鍵因素)
目標濕度:倉庫濕度需控制在60%~70%RH以下,潮濕地區需配置除濕機(日均除濕量≥倉庫體積×20%)。
防潮措施:
地面鋪設防潮膜+木墊板,筒瓦與地面距離≥15cm;
梅雨季節或沿海地區,可在堆垛頂部覆蓋防水布,防止冷凝水滴落。
2.溫度與光照防護
溫度范圍:避免長期處于-10℃以下或40℃以上環境。低溫環境下需確保筒瓦干燥(含水率<8%),防止凍融破壞;高溫環境需通風降溫,避免釉料軟化。
避光存儲:筒瓦應遠離窗戶等強光直射區域,或用遮光簾遮擋,防止有色釉面(如紅色、黃色)因紫外線照射快速褪色。
3.通風與防塵
每日通風:非潮濕天氣需開啟門窗或機械通風設備(如軸流風機),每次通風≥2小時,保持空氣流通。
防塵密封:倉庫門窗需加裝防塵網,地面定期清掃,避免沙塵堆積在筒瓦凹槽內,難以清理且可能磨損釉面。
三、搬運與防護細節
1.專用工具與操作規范
禁止人工徒手搬運:使用叉車或手動液壓車配合托盤搬運,搬運時需勻速行駛,轉彎半徑≥2米,避免急停導致筒瓦滑動碰撞。
輕拿輕放原則:人工輔助搬運時,需雙手托住筒瓦底部弧度兩側,嚴禁單手提拿或拖拽,防止應力集中導致斷裂。
2.包裝加固要求
出廠包裝:筒瓦需用瓦楞紙箱或木架包裝,每箱不超過10片,箱內用瓦楞紙隔板分隔;長途運輸時可在箱體外側打鋼帶加固。
臨時防護:若需露天臨時存放(如施工現場),需用防水帆布全覆蓋,底部用枕木架空,并在四周設置防風圍擋。
四、日常管理與維護
1.定期巡查與記錄
每日檢查:查看堆垛是否傾斜、包裝是否破損,記錄溫濕度數據(異常時及時調整設備)。
每月抽檢:隨機抽取5%~10%的筒瓦,檢查釉面是否有裂紋、變色或返堿現象,發現問題及時隔離處理。
2.先進先出與庫存周轉
遵循“先進先出”原則,優先發放早期入庫的筒瓦,避免長期庫存導致釉面老化(尤其露天存放時)。
對庫存超過6個月的產品,需重新檢查包裝完整性和釉面質量,必要時重新加固包裝。
3.破損件處理流程
發現破損筒瓦需立即挑出,單獨存放于“待處理區”,避免混入完好產品。破損率需每日統計(理想控制在1%以內),分析原因(如搬運碰撞、堆放過高)并優化流程。
五、特殊場景存儲建議
1.寒冷地區冬季存儲
入庫前確保筒瓦完全干燥,堆垛之間預留50cm以上通道,便于供暖設備(如熱風機)均勻升溫。
若倉庫未供暖,可采用“小空間密封存儲”(如用塑料布將堆垛圍成封閉區域),減少熱量流失。
2.高溫高濕地區
增加除濕機開啟頻率(如每日12小時以上),并在堆垛底部放置生石灰包(每平方米3~5袋),吸收潮氣。
避免使用紙質包裝,改用塑料膜或木箱,防止包裝材料受潮霉變污染瓦片。
3.出口運輸前存儲
需符合國際海運防潮標準,筒瓦需用熏蒸木箱包裝,箱內放置干燥劑(如硅膠袋,每箱500g),并在箱體標注“易碎勿壓”“防潮”標識。
存放于封閉防潮庫區,離墻距離≥30cm,避免集裝箱運輸前受潮。